近期,“微短剧+文旅”的旅游发展模式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浙江横店、河南郑州、陕西西安等地的影视拍摄地因微短剧而迎来大量客流。有的来探寻短剧中的场景、道具;有的则手持探班证,深入微短剧拍摄现场,近距离感受剧组的台前幕后,探秘演员拍戏日常。
有不少微短剧粉丝在社交平台称,去拍摄剧组“探班”已成为旅游规划的优先事项。有评论认为,当微短剧与在地文化深度结合时,产生的不仅是内容价值,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在当前文旅融合的消费趋势下,微短剧这个“小屏幕”正在成为撬动文旅“大经济”的新支点。
文化消费的“升级版”,谁在参与微短剧探班游?
作为目前微短剧拍摄较为集中的地方之一,横店影视城在今年一季度已接待微短剧拍摄剧组780多个,在非节假日期间,一波接一波手持“探班证”的游客跟着剧组围观拍摄现场。
“‘探班证’是景区专门为探班游客设计的凭证,进入景区探班的游客会每人赠送一张。” 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总经理袁满对观察者网介绍,“游客凭借此证可以在不打扰剧组拍摄的情况下,在工作区外旁观拍摄过程。这既是一张现场身份识别凭证,也可以留做纪念。”
华夏文化园一处微短剧拍摄现场横店影视城
横店影视城华夏文化园是较早对微短剧拍摄开放的园区之一,早在2023年,该园区就为微短剧剧组量身定制数十个涵盖古今中外的场景,不仅有宫殿、街道等10余组古装场景,还有设施先进的医院、现代化的办公室、温馨的公寓等现代戏室内场景,涵盖现代言情、古装玄幻、宫廷权谋等各类拍摄题材。
袁满介绍,华夏文化园是横店影视城的一个基地型景区,目前,横店的微短剧探班游主要就集中在这个区域。“我们是在去年8月份正式推出探班游产品,到目前有2万多人次的游客体验过探班游。”
“除了普通的游客人群外,到剧组体验游学的中学生和大学生也比较多,特别是影视相关专业的学生,客源来自杭州、深圳、新疆等多个省市和地区。”袁满说,“平时也会有一些港澳台地区的青年学生到这里交流学习,他们通常是由当地学校或相关机构组团前来。”
“探班游的兴起是新媒体时代,影视产业与文旅融合的典型产物,其背后既有微短剧作品影响力的推动,也有自媒体自我炫耀式的传播,当然,更多是反映了年轻群体对沉浸式体验和参与感强的文旅消费的需求。” 北京逐格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康濛对观察者网表示,“探班游项目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尤其是天气比较好、多剧组密集拍摄的时候以及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围观的游客特别多。”
康濛介绍:“我们去年推出了一部云南省文旅微短剧——《季风来临的时候》(第一季),入选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三批推荐剧目。当时分别在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普洱、西双版纳进行实景拍摄,围观客流量较多,各个年龄层都有。”
“一种新的文旅业态”,如何推动“场景经济”崛起?
微短剧以其轻量化、强互动、易传播等特点,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能。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艺术学院教授向勇对观察者网表示,“微短剧探班游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典型现象,也是文旅消费需求升级的新表现。确切来说,这是一种生产型旅游,承载该业态的是影视生产。消费者的旅游动机也从传统观光转向了文化体验,包括影视场景体验——近距离感受影视制作的台前幕后,从而将这些影视文化符号具象化为可感知、可触摸。”
向勇说,“这也是场景经济的一种价值延伸。文化经济的一般规律是物质经济向非物质经济发展,非物质经济也就是符号经济。微短剧探班游是文化新经济的出场,反映出我国文旅消费正在从物质经济向符号经济转型。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驱动力,探班游这种场景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名游客身着道具服装拍照。横店影视城
“近年来,很多拍摄基地搭建起与影视镜头里一样的场景吸引游客参观、互动,这是一种新的消费场域,形成了拍摄及营销的闭环。” 向勇表示,“同时,一些拍摄地结合影视剧的热播,也开发了智慧导游AR这样虚实结合的沉浸式场景体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大数据中心主任钟栎娜对观察者网表示,“微短剧探班游确实是体现当前旅游消费从传统的观光型向深度沉浸体验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趋势来看,随着消费市场向体验经济深入迈进,游客越来越青睐个性化、互动性强的沉浸式旅游产品。而短视频、社交媒体的兴起也在持续驱动年轻游客追求可分享、可展示的新型旅游场景,进一步促使微短剧探班游等体验式旅游产品成为文旅融合发展趋势。”
“深入拍摄现场,近距离感受影视创作过程,满足了游客对探寻剧情幕后故事的好奇心,也体现了影视内容IP与旅游场景融合的价值共创逻辑,利用影视剧尤其是微短剧所带来的高频更新内容和粉丝黏性,驱动游客持续关注和重复消费。” 钟栎娜说。
“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来看,微短剧探班游有效整合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优势资源,通过影视内容的生产和场景开放,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钟栎娜认为,“这种形式极易在短视频等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实现‘游客探班—用户内容生成—社交传播—更多游客探访’的循环。”
“通常情况下,影视IP热度会出现‘烟花效应’,随着影视热播结束,其关注度也会迅速消退。不过目前来看,微短剧探班游产品是通过场景前置,让游客现场感知、体验。人们或许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剧组或明星而来,而是热衷于体验影视文化。”向勇说,对于游客来讲,他可以在这个剧组探班结束,去另一个剧组探班。说对影视基地来说,探班游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文旅发展业态,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吸引力,为开发影视IP价值拓宽通道。”
重构文旅消费体验,但挑战仍在
从“看剧”到“探班”,微短剧正在重构当下的文旅消费体验。作为融体验经济、粉丝经济、符号经济于一体的微短剧探班游,众多影视拍摄地的旅游业正借 “微短剧” 之风,在文旅市场中突围。
“影视文化是横店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目前我们的探班游产品主要是针对微短剧拍摄剧组,也较为小众。”袁满说,“微短剧探班游转为大众化的常态产品有一定制约因素,因为除了对剧组的开放性有很高要求外,‘探班‘本身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对不同人群来说,感受完全不一样,而且游客的需求程度也不一样。但这并不是说在文旅产品开发上就无更多文章可做,相反,在多年文旅融合的探索过程中,横店影视城开辟出很多新的不同玩法。”
游客可以参与《走进电影》的场景横店影视城
袁满介绍,游客如果对影视片场感兴趣,或想体验一下自己作为剧中人的拍摄感受,可以参与《我在横店当群演》《走进电影》等项目,这些项目完全是模拟剧组拍摄的完整流程,同时兼具了很强的趣味性和互动感,把严谨的影视工作流程进行了更具体验式的转化开发。“针对影视拍摄幕后感兴趣的群体,我们设计开发了《清宫秘戏》等,揭秘绿幕抠像制作、拍摄手法等;如果希望能与明星和剧组近距离互动,横店也有全年不间断的如明星见会面、生日会、音乐节、粉丝会等等,满足粉丝们日常追星需求。”
“探班游产品实际就是将微短剧制作、旅游服务、衍生品开发等环节打通,形成了影视产业链和文旅产业链的一个交叉。”向勇表示,“影视基地将吃住行、服化道等影视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形成了影视旅游消费生态闭环,背后支撑的其实是文旅融合的强大逻辑和产业链协同创新、多方资源整合的实施路径。”
向勇认为,微短剧探班游产品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和情感连接。从某种程度上,这是情感营销的一个策略。通过探班游可以与游客建立起在上映前的情感认同和纽带连接,使其变成潜在的追剧观众和铁杆粉丝,提升了剧目的传播概率。
“不过,微短剧探班游这种旅游形式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比如影视内容可能出现同质化、游客审美疲劳、演员隐私与创作流程可能受干扰等问题。因此,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类产品未来应当在产品设计、数字体验创新、治理规范等多个方面进行提升和优化。”钟栎娜说。
向勇同样认为,作为文旅产品,微短剧探班游面临同质化竞争的挑战。目前来看,这种业态的服务模式及流程比较单一,也比较简单,就是看一看感受一下体验一下。“怎么能够在拍摄主题、在地文化独特性以及结合拍摄的剧情设置一些连续的场景,怎么能够更好地设置探班游览路线、增强参与体验等,需要进一步去优化。”
“其实,从微短剧探班游现象,我们也可以看到,年轻一代从被动消费到主动共创的文旅消费趋势,所以,对影视基地来说,能不能让游客参与一些剧本创作、角色对白,形成游客即演员这样一个互动生态?”向勇说。